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關懷生命協會、鳥語獸躍
聯合新聞稿111.3.22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關懷生命協會以及鳥語獸躍今天(3/22)協同立法委員召開長頸鹿追思記者會,向年初剛過世的長頸鹿「布丁妹」獻葉致意。動保團體揭露,新竹縣私立動物園「六福村」在10年內養死了8隻長頸鹿,多數年齡不到10歲,遠低於長頸鹿平均壽命,呼籲政府駁回六福村從墨西哥動物園引進3隻長頸鹿之申請。記者會也公布動物福利與飼養管理「四大缺失」調查事證,控訴六福村自認打造生態動物園,實際上卻罔顧動物福利、不當飼養之事實。

六福旅遊集團旗下於新竹關西擁有號稱亞洲第一座結合「生態動物園」的「六福村主題樂園」與「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園區共飼養約70種、1000多隻動物。自1976年從野生動物園起家至今,負面爭議不斷:1979年自美國引進埃及聖䴉導致溢出野外。2004年引進基因缺陷的白老虎並兩度繁殖小白虎,2015年長頸鹿「布丁妹」在遊客面前生產,小長頸鹿早產夭折登上各大媒體版面,同年引進原棲地在非洲沙漠的狐獴並大量繁殖。長久以來,六福村以教育名目輸入保育類動物,卻供遊客體驗付費餵食,將其作為商業利用有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之嫌,要求中央、主管機關應即依法調查、監督,全面檢討相關制度避免動物繼續受虐。


明星動物布丁妹坎坷命運!六福村10年養死8隻長頸鹿
今年1月,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僅存的長頸鹿的「布丁妹」年僅15歲不幸因病逝世,結束坎坷的一生。早在7年前(2015)園區就讓布丁妹與親兄弟斑斑近親交配後懷孕,卻早產導致小長頸鹿發育不良而夭折。當年,布丁妹和斑斑同時圈養在一晚要價上萬元的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斑斑於2015年病逝後,經解剖發現其體內竟有塑膠袋。工作人員私底下透露,旅館內沒有工作人員監管遊客與動物互動,有時候遊客會私下亂餵動物。
事實上,六福村在過去10年間不斷繁殖、引進、借殖長頸鹿,有8隻卻因為疾病、意外等原因過世,多數活不到10歲。其中,又以好發於草食性動物的「捻轉胃蟲症」長期耗損長頸鹿群體的健康,必須服用各種驅蟲藥、抗生素治療。從木柵動物園借殖的「宵璋」,入住一年半就因捻轉胃蟲症導致食慾不振,即使獸醫師多次投藥、監控胃裡的捻轉胃蟲量,仍導致「宵璋」年僅4歲死亡。另外,從美國引進的長頸鹿荷莉和蘇菲亞也分別在5歲和7歲時因展場設計不良摔倒致死或安樂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長頸鹿,平均壽命約為27年,因飼養環境與照養不當造成長頸鹿橫死、早死,令人憤怒。
捻轉胃蟲好發於反芻動物(如羊、牛、長頸鹿)並造成臨床症狀,如食慾不振、阻礙發育、消瘦、猝死。六福村或六福莊的長頸鹿展示區地勢較低,並且緊鄰其他反芻動物(綿羊、山羊、美洲野牛等)的展示區,下雨天時容易造成寄生蟲的跨區域感染。加上北部氣候潮濕更是寄生蟲的溫床,導致長頸鹿染病卻無法痊癒的惡性循環。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布丁妹病逝後,六福村僅存一隻長頸鹿珍妮。但業者仍未改善其環境、人為因素問題,就急於引進3隻長頸鹿來替補明星動物的空缺,將造成更多悲劇。」

六福村長頸鹿死亡相關紀錄
-
2013年:自美國引進珍妮(2歲多)、荷莉(1歲多)、蘇菲亞(1歲多)
-
2014-2015年:布丁妹的爸爸歐尼爾、哥哥小凱(年齡不詳)先後病逝。
-
2015年:5歲的荷莉於六福村的展示場奔跑,跌倒摔斷腿後安樂死。
-
2015年:布丁妹近親交配,剛出生的小長頸鹿因發育不良導致夭折。
-
2015年:布丁妹的兄弟斑斑(小於10歲)解剖時體內有塑膠袋。
-
2017年:木柵動物園2歲長頸鹿「宵璋」借殖到六福村「討老婆」。
-
2019年:4歲的宵璋猝死,因感染捻轉胃蟲與吸入性肺炎致死。
-
2019年:7歲的蘇菲亞在颱風天因六福莊場地溼滑跌倒撞死。
-
2022年:15歲的布丁妹因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引發腸毒血症死亡。


以教育名目進口保育類 !53隻獅子、老虎圈養環境惡劣、遭遊客戲謔
多年來,六福村以教育之名合法引進、繁殖保育類動物,並宣稱打造生態園區。實際上,卻利用保育類動物進行各種無教育意義的商業付費互動體驗,包含環尾狐猴餵食體驗、犀牛刷背體驗以及非洲獅、孟加拉虎餵食體驗等活動,體驗價可高達上千元。實際走訪猛獸籠車餵食體驗,第一站就會看到白老虎在欄舍內來回踱步,不僅出現嚴重的刻板行為,體型也過於肥胖、身上還沾滿了泥巴。導覽人員私下透露,因場地空間有限,六福村只好違反老虎獨居的自然習性,將老虎關養在一起,也因此發生白老虎「瑪希薩」與其中一個兒子打鬥致死的悲劇。
不為遊客所知的是,六福村圈養高達23隻非洲獅、24隻孟加拉虎以及6隻白老虎,總共多達53隻大型貓科動物。獅群和老虎只能分批放風,多數時間被關養在後場。在餵食秀現場,公獅和母獅為了搶食不斷吼叫、推擠,工作人員放任遊客將食物反覆抽離,誘導獅子、老虎「站立」,違反動物自然習性。其他保育類動物如環尾狐猴亦則被「寵物化」,被利用為付費餵食體驗,任由動物跳到遊客身上乞食,灌輸遊客可以餵食野生動物的錯誤觀念。
關懷生命協會專案主任周瑾珊指出:「我們質疑六福村違法《野保法》第24-2條『保育類野生動物其輸入供教育、學術研究之用為限』,公然將保育類動物改為商業利用,地方主管機關應盡速稽查並限期改善,取消六福村引進保育類動物資格,遏止將保育類做為招攬生意歪風。」民進黨立委高嘉瑜表示:「馬戲團式的互動體驗、不符合動物福利的圈養環境明顯是負面生命教育。主管機關必須重新檢視私立動物園是否具備『教育』功能,以及是否有『資格』引進保育類動物。」

「偽」環境教育!六福村四大缺失 凸顯漠視動物福利 !
動保團體公布六福村4大缺失(詳見附件一)包括:
- 圈養環境惡劣、無法滿足動物需求,導致動物出現異常行為
- 違反教育與動物福利的動物表演
- 違反動物習性的付費餵食體驗
- 在有限的空間下,卻不斷引進、繁殖野生動物
動保團體歷經5次實地的田野調查,發現六福村不僅管理不當,也未依《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第18-1條,應提供符合動物習性與其生理狀態之飼養環境,嚴重危害動物生理、心理健康,但卻可以取得政府合法的動物展演許可證。更弔詭的是,六福村並非環保署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卻開辦「環境教育課程」以及榮獲第六屆「國家環境教育-民營事業組優等獎」。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劉湘瑤認為:「動物園的教育意義因不同立場有不同的討論,是個複雜的議題。但目前普遍認同應具保存物種及基因,若動物園的經營需持續透過貿易買賣動物,就違反了這個精神。其次,動物園的環境設計及動物展示,需同時具備一個物種的生物學及對個體動物的行為學,才能讓教育者來到動物園是可接觸到動物真正真實樣貌以傳播正面教育又兼顧動物福利,而不是如影片中動物出現刻板行為這類苦難生活,淪為負面教育教材。」

時代力量黨主席陳椒華也表示:「六福村並未取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卻還大打『環境教育』牌塑造形象,有違消費者權利。環保署應重視『環境教育』四字被濫用的情形,立即召開檢討會議,明定使用『環境教育』之規範。」國民黨黨立委洪孟楷呼籲:「動團一次又一次的揭發不良展演場所取得合法動物展演許可證,可見審查程序有明顯的問題。」他要求,各部會應公開所有審查標準與文件,讓許可的資訊公開透明供檢視。


罔顧動物福利!從Xpark、頑皮世界到六福村 動物輸入審查淪紙本作業
去年,動保團體分別針對桃園知名水族館、頑皮世界等動物展演場所提出動物進口程序的疑慮。經國際海哺類專家譴責,Xpark園區內的四隻斑海豹仍圈養在遠小於國際最低飼養標準的狹小水族缸內、溫帶的麥哲倫企鵝則繼續飼養在長年低溫、危害健康的環境。非保育類動物在審核輸入時,《野保法》並未規定其圈養環境並要納入審核考量,而動物輸入後因圈養環境難以大興土木變動,如水族缸大小、空間設計,將導致動物福利問題難以改善。
頑皮世界原本預計引進18隻長頸鹿以及其他一般類野生動物時,幾乎與一般貨品輸入大同小異。林務局依《野保法》行政,卻只能做到書面資料審查就通過輸入,在現行法規下輸入與後續飼養環境脫節,不須現場會勘以及將過去不良飼養紀錄納入評估。今年2月,三立集團控訴女主播浮報引進費用、未能出示合法豢養動物的證明文件等訴訟,完全凸顯動物輸入大漏洞:跨國野生動物貿易僅審查有限的書面資料,可能涉及非法貿易、野外盜獵等問題。
非保育類動物的輸入審查除了淪為紙本作業外,其繁殖、買賣更是無法可管,甚至可能造成外來種溢出之風險。1979年,六福村從美國引進30隻埃及聖䴉,並不斷繁殖至50隻卻導致動物溢出至野外。這40年間,埃及聖䴉嚴重影響生態平衡,導致林務局編列7千萬預算移除近1.6萬隻。至今,六福村仍在園區有限的空間下不斷繁殖各種野生動物,如阿拉伯狒狒數量高達200隻、在後場繁殖50多隻狐獴等,其圈養環境則無法滿足動物自然習性。目前野生動物輸入是由林務局主管線上申請,但礙於《野保法》對一般類野生動物的管理強度不高,只要到林務局網站上填寫表格,任何人都能輕易進口《野保法》第55條外的野生動物。
鳥語獸躍調查員林婷憶:「六福村各物種的展示區明顯無法容納更多動物,但為了打造話題、招攬客源,業者選擇漠視動物的困境,不斷繁殖幼獸、引進各種明星動物。」民眾黨立委蔡壁如表示:「審查制度、流程、標準未兼顧引進後續的飼養、繁殖管理。動物被當成貨品輸入的管理模式,明顯過於簡化,需立即通盤檢討。」

動保團體訴求
- 農委會應考量動物福利、長頸鹿死亡紀錄,駁回六福村引進3隻長頸鹿申請。
- 林務局應修訂《野保法》施行細則第25條,私立動物園的資格認定除符合「終身學習法」尚須有「環境教育場所認證」,增加野生動物與環境教育專業知識向度。
- 環保署應立即檢討「環境教育」宣傳使用現況,提出清楚規範,以正視聽。
- 將陸生展演動物納入「陸域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第三-1條「其他涉及經濟目的之陸生物種活體」,並將動物飼養環境納入申請檢附資料。
- 新竹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應依照《動物展演管理辦法》規定,要求六福村依動物習性改善園內動物飼養狀況與場館設計不良問題,否則應予以撤銷動物展演場所證照。
呼籲全民參與行動聲援

聲援「反對六福村再引進長頸鹿」團體列表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鳥語獸躍、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台灣愛鼠協會、台灣愛兔協會、台灣鳥類救援協會、行動亞洲ACTAsia、大學動保社團連線、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動物當代思潮、動保龍捲風、台灣愛狗人協會、南投縣關懷動物協會、花蓮縣動物權益促進會、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台灣動物法律扶助協會(聲援團體持續增加中)
媒體聯絡人:
鳥語獸躍 調查員
▸林婷憶 0905-129-905
關懷生命協會 專案主任
▸周瑾珊 0928-551-887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執行長
▸林憶珊 0918-551-117
【附件一】 六福村動物四大缺失、動物列表
動保團體歷經5次的田野調查,整理出六福村動物福利、飼養環境的四大缺失,具體呈現六福村在動物展示區規劃的問題。各種動物因環境過於單調、不足,以及經營管理缺失導致動物必須忍受無法展現自然習性、噪音、惡劣天氣等不必要的痛苦。
ㄧ、圈養環境惡劣、無法滿足動物需求,導致動物出現異常行為
在六福村的非洲部落主題區,遊客得搭上小火車或遊園巴士才能觀賞到各種動物,不容易觀察到問題。眾多的白犀牛和美洲野牛等動物聚集在空曠的場地,卻因為只有簡陋的遮雨棚、有限的欄舍,在惡劣天氣無法躲雨、遮陽,甚至因此導致體弱的動物死亡。斑馬則被關養在狹小的欄舍,導致斑馬為了排解壓力出現來回踱步的異常行為。
六福集團引以為傲的白犀牛除了非洲部落展示區遮蔽、後場空間不足的問題。位於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的犀牛展示區更是不符合國際飼養指引。根據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a, EAZA) 飼養指引,犀牛的戶外展示區應至少有10,000平方公尺,六福莊展示兩隻犀牛卻僅有360平方公尺,不足指引的20分之一。


紅毛猩猩則必須不定時忍受遊園花車隊伍的噪音,實際測量鄰近展示區的喇叭,分貝介於75至85分貝。根據環保署噪音管制資訊網,長時間處於70分貝會讓人產生不安,引發各種症狀。除了噪音問題,展示區無法供樹棲的紅毛猩猩展現攀爬的習性,只能在地上行走、休息。根據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飼養指引,好的展示區應提供高於7公尺的豐富化設施。猴園存在一樣的問題。每一區的靈長類分配到的區域狹小,樹幹上還纏繞電牧線,讓牠們無法爬樹。好幾隻台灣獼猴因為壓力大,出現全身脫毛、露出白皮膚的異狀。


動物展示區域不僅有環境設施上的不足,其經營管理亦出現問題。餵食高達50隻紅鶴時,卻只擺放一盆飼料,導致動物出現互鬥的情形。另外,水池不僅深度不足,也經常出現泥濘的情形。 根據歐洲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EAZA)訂定的紅鶴飼養守則,水池對圈養紅鶴是極為重要的設施,其深度應為46-70公分,並確保水是流動的。 在非洲部落極受歡迎的非洲狐獴原本生長在沙漠,擅長挖掘並住在地底,其展示區卻有不符合其生態需求的樹木遮蔽陽光。另外,北台灣多雨、潮濕,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展示區的土壤受潮、長青苔,狐獴因此無法展現挖掘、住在地底的習性。而山羊、綿羊區的環境更是惡劣,展示區不僅狹小無法滿足其活動需求,因鋪設水泥地導致動物的關節、腳蹄長期下來嚴重磨損。


二、違反教育與動物福利的動物表演
在美國大西部主題區則上演一天兩場的禽鳥表演。隨著震耳欲聾的音樂聲響起,小鸚鵡從牆壁孔飛出,在頂部飛竄。現場實際測試,喇叭數度傳出高達100分貝的噪音。根據美國一份關於《高速公路噪音影響鳥類》(The Effect of Highway Noise on birds)的研究指出,超過93分貝的噪音將造成鳥類暫時性聽力損失,遮蔽其接收通信信號,並且可能導致其他行為或生理影響。
另外,大型水禽如鵜鶘、紅鶴也隨著表演進行登場,牠們被當成驚喜橋段供遊客拍照,不時因受到驚嚇而傖惶後退。一旦離開舞台,這些飛禽、水禽則長時間被關在沒有水池、沒有日照、無法展現自然習性的後場,嚴重危害其動物福祉。
三、違反動物習性的付費餵食體驗
多年來,六福村以教育名目合法引進、繁殖保育類動物,並宣稱打造生態園區。實際上,卻利用保育類動物進行各種無教育意義的商業付費互動體驗,包含環尾狐猴餵食體驗、犀牛刷背體驗以及非洲獅、孟加拉虎餵食體驗等活動,體驗價可高達上千元。在餵食秀現場,公獅和母獅為了搶食不斷吼叫、推擠,工作人員放任遊客將食物反覆抽離,誘導獅子「站立」,不僅違反其自然習性也極不尊重生命。其他保育類動物如環尾狐猴亦則被「寵物化」,任由動物跳到遊客身上乞食,灌輸遊客可以餵食野生動物的錯誤觀念。
更不為大眾所知的是,六福村圈養高達23隻非洲獅、24隻孟加拉虎以及6隻白老虎,總共多達53隻大型貓科動物。獅群和老虎只能分批放風,多數時間被關養在後場。其中,白老虎不僅出現來回踱步的刻板行為體型也過於肥胖、身上還沾滿了泥巴。導覽人員私下透露,因場地空間有限,六福村只好違反老虎獨居的自然習性,將老虎關養在一起,也因此發生白老虎「瑪希薩」與其中一個兒子打鬥致死的悲劇。
美國善待動物基金會(PETA)圈養動物執法部門獸醫督導Dr. Heather Rally 認為,大型貓科動物被限制在缺乏環境複雜性和質量差的小型圍欄中是福利受損的主要原因,導致刻板行為增加和皮質醇水平升高。大型貓科動物是大型食肉動物,諸如此類的貧困狀況不僅會嚴重損害個人的身體、行為和心理健康,還會對大腦造成物理損害,破壞大腦功能並導致異常行為的發展。小圍欄也會導致肥胖和行為多樣性的減少,這些都是福利不佳的指標。限制在堅硬的混凝土地板上對大型貓科動物的腿部、爪子和關節健康有害,並導致爪墊破裂、爪子受損以及退行性關節病和骨關節炎的發展。

四、在有限的空間下,卻不斷引進、繁殖野生動物
承如上述,六福村存在許多環境設施、空間不足等問題,甚至導致動物出現異常行為,然而六福村仍執意不斷繁殖動物或是引進新的物種。如,六福村的阿拉伯狒狒數量高達200多隻,展示區卻僅有幾台廢棄的汽車做為豐富化設施,沒有任何遮蔽、內舍供其躲避極端天氣(如颱風、大雨、酷暑)。根據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阿拉伯狒狒的飼養環境應維持在22–27 °C,並且必須提供所有動物足夠的遮蔽措施,否則極端的溫度會導致其失溫或熱衰竭。另外,展示場應擺放繩索、石頭等豐富化設施以滿足其攀爬、活動的需求。
弔詭的是,六福村的狒狒展示區明顯無法滿足其動物基本的需求,卻僅將部分的狒狒進行絕育,目前仍持續繁殖小狒狒。圈養環境沒有足夠遮蔽以及內舍的還有美洲野牛,這些動物無法有效的被管理,不僅必須忍受極端天氣、弱勢的個體也無法被隔離照顧,而持續新生的幼獸將持續壓縮群體的空間、品質。另外,斑馬、獼猴、豬尾猴、的展示區也能看見幼獸的蹤影。
除了不斷繁殖動物,六福村也不定期引進各種明星動物,如2004年引進基因缺陷的白老虎並兩度繁殖小白虎,2015年讓長頸鹿「布丁妹」近親繁殖,小長頸鹿因早產夭折。同年,六福村引進原棲地在非洲沙漠的狐獴並大量繁殖。據了解,狐獴數量多達50幾隻,並關養在狹小、簡陋的後場。最近,六福莊則是引進了水豚,並開放遊客付費體驗餵食。很遺憾的是,六福村在經營管理上明顯力不從心,有限的展示空間也不足以容納更多動物,但為了打造話題、招攬客源,業者選擇漠視動物的困境,不斷繁殖幼獸、引進各種明星動物。


犀牛(保育類)
缺失:
- 六福村:有限的內舍、遮蔽措施不足。
- 六福莊:展示兩隻犀牛的空間僅有360平方公尺,不足指引的20分之一。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六福村:應提供足夠遮蔽措施、內舍,供所有犀牛躲避極端氣候。
-
六福莊:根據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飼養指引,犀牛的戶外展示區應至少有10,000平方公尺。
非洲獅(保育類)
缺失:
-
被利用為付費餵食體驗,獅子有搶食情形。
-
數量高達23隻,戶外空間不足,只能輪流放風。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2條,動物輸入應供教育、學術研究之用為限。保育類動物不應被商業利用,且體驗過程出現遊客戲謔動物情形。
孟加拉虎(保育類)
缺失:
-
被利用為付費1699元體驗餵食,發生遊客戲謔動物情形。
-
數量高達30隻,戶外空間不足,只能輪流放風。
-
將老虎圈養在一起,違反老虎獨居的自然習性。
-
白老虎出現來回踱步的刻板行為。
-
白老虎爸爸和兒子打鬥,導致兒子死亡。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2條,動物輸入應供教育、學術研究之用為限。六福村應立即停止商業利用保育類動物。
在空間不足的前提下,不應持續繁殖動物。
台灣黑熊(保育類)
缺失:
-
台灣黑熊五百、八百從原本的660平方公尺的圈養空間移至僅有400平方公尺的展示區(內外舍)。
-
因台灣黑熊是獨居動物,兩隻台灣黑熊只能輪流放風到展示區。而內場空間不到100平方公尺(粗估)。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六福村應提供台灣黑熊更大的圈養空間,以滿足其活動需求。
環尾狐獴(保育類)
缺失:
- 被利用為付費499元體驗餵食。
- 餵食體驗過程任由環尾狐猴跳到遊客身上乞食,灌輸遊客可以餵食野生動物以及「寵物化」野生動物等錯誤觀念。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2條,動物輸入應供教育、學術研究之用為限。六福村應立即停止商業利用保育類動物。
紅毛猩猩(保育類)
缺失:
- 遊園花車隊伍的噪音,實際測量鄰近展示區喇叭,分貝介於75至85分貝。
- 展示區無法供樹棲的紅毛猩猩展現攀爬的習性,只能在地上行走、休息。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根據環保署噪音管制資訊網,長時間處於70分貝會讓人產生不安,引發各種症狀。除了噪音問題。六福村應將喇叭移走或降低音量,以確保紅毛猩猩的動物福利。
-
根據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飼養指引,好的展示區應提供高於7公尺的豐富化設施。
長頸鹿(Cites 附錄二)
缺失:
-
無法克服捻轉胃蟲症,長頸鹿都罹患該病症。
-
無人員管制遊客和長頸鹿互動,導致長頸鹿斑斑體內出現塑膠袋。
-
讓長頸鹿布丁妹近親繁殖。
-
過去展場、內舍設計不良導致長頸鹿荷莉、蘇菲亞摔斷腿以及跌倒撞死。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六福村應積極解決捻轉胃蟲問題。
- 六福莊應管制遊客和長頸鹿互動情形。若無法管制,應拉開遊客和動物距離。
- 不應讓動物近親繁殖,以避免基因缺陷等問題。
- 應改善展場、內舍設計不良問題。
美洲野牛
缺失:
- 沒有內舍,無法隔離體弱、生病的個體。
- 沒有足夠遮蔽措施,美洲野牛無法在極端天氣避寒、避暑。
- 數量太多,導致寸草不生。
- 放任動物不斷繁殖,壓縮生活空間、品質。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六福村應增設內舍,才能有效管理體弱、生病的動物個體。
- 應提供足夠遮蔽措施供所有美洲野牛躲避極端氣候。
- 應有具體的繁殖計畫,有效管理動物數量。
阿拉伯狒狒(高達200隻)
缺失:
- 為滿足遊客付費餵食體驗,逐一餵食的方式導致狒狒搶食。
- 沒有內舍,無法隔離體弱、生病的個體。
- 沒有足夠遮蔽措施,阿拉伯狒狒無法在極端天氣避寒、避暑。
- 豐富化措施不足,導致多數狒狒無法滿足其攀爬習性。
- 放任動物不斷繁殖,壓縮生活空間、品質。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應停止付費餵食體驗,避免發生搶食。
-
六福村應增設內舍,才能有效管理體弱、生病的動物個體。
-
根據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阿拉伯狒狒的飼養環境應維持在22–27 °C,並且必須提供所有動物足夠的遮蔽措施,否則極端的溫度會導致其失溫或熱衰竭。
-
展示場應擺放繩索、石頭等豐富化設施以滿足其攀爬、活動的需求。
-
應有具體的繁殖計畫,有效管理動物數量。
狐獴
缺失:
非洲部落-
- 狐獴原本生長在沙漠,擅長挖掘並住在地底,其展示區卻有不符合其生態需求的樹木遮蔽陽光。
- 北台灣多雨、潮濕,展示區的土壤受潮、長青苔,狐獴無法展現挖掘、住在地底的習性。
- 沒有躲藏的豐富化設施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六福村應將不符合狐獴生態的樹木移除,加強日照。
-
應提供能讓狐獴展現挖掘習性的土壤。
-
應提供狐獴能躲藏的豐富化設施,如管子等。
台灣獼猴
缺失:
-
台灣獼猴分配到的區域狹小,樹幹上還纏繞電牧線,讓牠們無法爬樹。
-
好幾隻台灣獼猴因為壓力大,出現全身脫毛、露出白皮膚的異狀。
-
台灣獼猴出現重複來回繞圈行走的刻板行為。
-
在有限的空間下,六福村仍持續繁殖小獼猴。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園區應改善展示,提供更豐富化的環境,滿足其攀爬的習性。
- 在展示區未改善前,不應繁殖更多動物。
豬尾猴
缺失:
- 豬尾猴分配到的區域狹小,讓牠們無法爬樹。
- 在有限的空間下,六福村仍持續繁殖豬尾猴。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園區應改善展示,提供更豐富化的環境,滿足其攀爬的習性。
-
在展示區未改善前,不應繁殖更多動物。
山羊、綿羊
缺失:
- 展示區狹小無法滿足其活動需求,是動物過胖的原因之一。
- 因鋪設水泥地導致動物的關節、腳蹄長期下來嚴重磨損。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應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間
-
應改善地表材質
斑馬
缺失:
非洲部落-斑馬獨自關養在欄舍,出現來回踱步的刻板行為。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應提供更大的空間供其活動
馬匹
缺失:
非洲部落-
-
小馬區的地表材質是水泥地,長期下來將磨損蹄部。
-
兩匹駿馬長時間被關養在欄舍內,只有婚禮拍攝時才會放風。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應改善小馬區的地表材質
-
應提供駿馬足夠的活動空間以滿足其活動的需求。
鸚鵡
缺失:
禽鳥表演-
- 一天兩場的禽鳥表演。現場實際測試,喇叭傳出數度高達100分貝的噪音。
- 鸚鵡下了舞台後,長時間被關養在無法飛跳的籠子裡。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
根據美國一份關於《高速公路噪音影響鳥類》的研究指出,超過93分貝的噪音將造成鳥類暫時性聽力損失,遮蔽其接收通信信號,並且可能導致其他行為或生理影響。六福村自認為動物打造生態園區,應取消影響動物福祉的動物表演。
-
應提供禽鳥能飛跳的休息空間。
紅鶴
缺失:
非洲部落-
- 餵食高達50隻紅鶴時,卻只擺放一盆飼料,導致動物出現互鬥的情形。
- 水池深度不足,也經常出現泥濘的情形。
禽鳥表演-
- 紅鶴隨著表演進行登場,牠們被當成驚喜橋段供遊客拍照,不時因受到驚嚇而傖惶後退。
- 在非表演時段,紅鶴長時間被關在沒有水池、沒有日照、無法展現自然習性的後場,嚴重危害其動物福祉。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非洲部落-
- 應多擺放幾個餵食盆,避免個體搶食。
- 根據歐洲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訂定的紅鶴飼養守則,水池對圈養紅鶴是極為重要的設施,其深度應為46-70公分,並確保水是流動的。
禽鳥表演-
- 六福村自認為動物打造生態園區,應停止利用動物為表演的道具,取消影響動物福祉的動物表演。
- 根據歐洲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訂定飼養守則,水池對圈養紅鶴是極為重要的設施,其深度應為46-70公分,並確保水是流動的。
鵜鶘
缺失:
禽鳥表演-
- 鵜鶘隨著表演進行登場,牠們被當成驚喜橋段出現在舞台。
- 在非表演時段,鵜鶘長時間被關沒有日照、無法展現自然習性的後場,嚴重危害其動物福祉。
國際飼養標準、改善建議:
禽鳥表演-
-
六福村自認為動物打造生態園區,應停止利用動物為表演的道具,取消影響動物福祉的動物表演。
-
六福村應提供符合動物自然習性的圈養環境。
【附件二】美國善待動物基金會(PETA)圈養動物執法部門獸醫督導Dr. Heather Rally針對六福村動物園經營管理之看法。
獅子、老虎餵食體驗
影片所描繪的方式餵養大型貓科動物不僅會鼓勵圈養動物之間的攻擊性,還會剝奪動物最基本的行為動機。大型貓科動物是肉食性捕食者,它們捕食各種各樣的獵物。獅子和老虎能夠捕食遠大於自身體型的獵物。大型貓科動物已經進化出一系列獨特的適應能力,包括發達的感官,特別是聽覺、視覺和嗅覺,並且依靠偽裝、隱身、力量、敏捷和速度的結合,以及致命的爪子和牙齒來成功狩獵。
食物的獲取遠不是一個純粹的自動過程,需要決策、學習、探索和信息收集。尋找、跟踪、追逐、捕捉、操縱和消耗獵物,以及與掠奪性行為的這些組成部分相關的所有問題解決、認知過程和影響(如參與感、獎勵、飽腹感)對於大型貓科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雖然不可能複制食肉動物獵捕食物的過程,但專業機構往往在提供食物上,鼓勵動物至少表現出一些探索性和掠奪性行為。

非洲獅/孟加拉虎環境
影片中描繪了大型貓科動物,它們成群地擠在混凝土小牢房內。園區將大型貓科動物限制在缺乏環境複雜性和質量差的小型圍欄中是福利受損的主要原因,導致刻板起搏增加和皮質醇水平升高。大型貓科動物是大型食肉動物,擁有廣闊的家園,本能的長途跋涉和覓食。
諸如此類的貧困狀況不僅會嚴重損害個人的身體、行為和心理健康,還會對大腦造成物理損害,破壞大腦功能並導致異常行為的發展。小圍欄也會導致肥胖、行為多樣性的減少,這些都是福利不佳的指標。堅硬的混凝土地板上對大型貓科動物的腿部、爪子和關節健康有害,並導致爪墊破裂、爪子受損以及退行性關節疾病和骨關節炎的發展。硬質基質還讓大型貓科動物無法進行基本的自然行為,例如挖掘和刮擦以留下氣味標記,並且它們無法為每天自然花 15-22 小時在地上安心、舒適的休息或睡覺。
該設施中的許多大型貓科動物似乎每天至少有一部分時間被限制在小型、不合標準的圍欄中,並且被剝奪了從事各種自然和健康形式和水平的體育鍛煉以維持肌肉骨骼健康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前兩個短片中描繪的至少有兩隻獅子表現出嚴重的步態異常,這些異常阻礙了它們的行走能力並暗示著疼痛。除了創傷外,在限制性空間、籠子和混凝土地板以及營養不良等因素都會導致圈養大型貓科動物的肌肉、骨骼疾病。因此,有必要為這些動物的損傷和任何代謝、退行性或其他疾病進行評估,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包括需要使用止痛藥。


白老虎
2011 年,美國動物學協會 (AZA) 禁止特意近親繁殖以產生包括白虎在內的異常外貌個體。這是基於有據可查的「異常、衰弱,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外部和內部條件和問題」。這些條件和問題損害了這些個體的福利和壽命以及牠們的保育價值。白虎是經過幾代近親繁殖的結果——美國最初的白虎種群可以追溯到一隻和親生女兒親近繁殖的老虎。近親繁殖增加了遺傳和先天缺陷的風險,據報導,白虎存在許多健康問題,包括流產、腭裂、脊柱側彎、腎臟和氣管異常、免疫缺陷、斜視和視覺功能受損,以及壽命縮短。
長頸鹿
即使是在動物園,長頸鹿小於10歲就死亡算是非常短命的。長頸鹿容易在圈養環境感受到壓力。當長頸鹿在圈養環境中感受到壓力、無聊或剝奪感,就會導致高頻度的刻板行出現。另外,誘發長頸鹿出現刻板印像的因素包含在室內呆的時數、夜間限制同種動物的接觸、餵食頻率、餵食方法、提供的食物類型、室內圍欄的大小和環境改變。
在圈養環境中,長頸鹿經常暴露在牠們無法適應的溫度下。在寒冷的氣候下,這些動物因體溫調節所需的能量需求增加,特別容易生病;尤其在冬季月份中的急性死亡綜合症增加。因此,即使安置在具備適當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設施中,長頸鹿仍可能會遭受無數的健康和福利問題,結果往往是過早死亡。圈養長頸鹿的一些更常見的健康挑戰包括腎結石和膀胱結石、蹄關節疾病、牙齒疾病和胰腺疾病,與營養不良和飼養管理不良有關。
在六福村,因受傷和寄生蟲感染等可預防原因導致長頸鹿的高死亡率,顯示該設施沒有足夠的設備來照顧長頸鹿。長頸鹿是群居動物,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容易逃跑,事實證明,這對圈養的這些動物很危險,使它們容易受到致命傷害,尤其是頸部。因此,在處理和飼養長頸鹿時需要特殊的專業知識和預防措施,包括考慮其主要圍欄、飼養區域和任何其他空間中的危險。